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整合社会思潮和组织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重要的执政资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稳步推进、不断发展,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在坚持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影响和决定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发展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与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以解放思想为开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加强的。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党审时度势,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首先在意识形态领域实行拨乱反正。邓小平积极倡导解放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我们党高举解放思想的大旗,破除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历史偏见的束缚,打破意识形态领域的僵化状态,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仅把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发展置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且使其成为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和精神动力,带来了中国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核心问题是利益关系和权力格局的调整,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推进改革所带来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生活的巨变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开放,由点到面、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区域性开放到全方位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改变了我国传统意识形态相对封闭、单一的文化环境,使其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经受着各种理论、思潮的激荡和冲击。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把我们的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始终充满蓬勃生机。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倡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形成新认识,不断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旗帜和灵魂。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高度重视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针原则,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诸多重要论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曲折,我国国内也发生了政治风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巨大困难和压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一方面提出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局势的新思路和新对策,排除各种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党中央通过在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等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新举措,牢牢掌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由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三、在与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激烈斗争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鲜明的阶级性是意识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党的执政实践表明,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在同国内外的各种错误思潮进行交锋和斗争中不断发展的,一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思潮,同时我们又注意吸收和借鉴世界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变化,使意识形态领域面临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对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着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锋芒。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初期,党领导开展了反对精神污染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强调要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等。进入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攻坚阶段,一些新矛盾和新问题凸显出来,在一些领域出现了怀疑党的基本路线、否定和歪曲改革开放的杂音等。从国际上看,西方敌对势力企图遏制社会主义发展的图谋始终没有改变,特别是苏东剧变后,西方敌对势力把“西化”、“分化”的重点转移到中国。他们在政治上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标榜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在经济上宣扬“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在文化上传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思想文化的扩张和渗透等。同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国际国内意识形态的交锋和斗争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因此,坚决反对和抵制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仍然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呈现出了注意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发展态势。在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导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另外,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也主动从中吸取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东西,在尊重多样性、包容差异性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创新,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核心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体系是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旗帜。但是,核心价值体系又是具体的历史的,其发展变化的根源潜藏在社会现实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获得了充分发展,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着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具有其他价值体系不可比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从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到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从高度重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等,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识形态的作用非常重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坚持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予以科学教育和正确引导,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新办法,开辟新途径,取得新成效。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委党校